近日,杭州一寺庙开咖啡吧,取名为“慈杯”,刷了一波眼球。互联网时代,万事互联,万物跨界,当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内容联手,所谓的跨界并应声而起。
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,我们姑且不论寺庙开咖啡吧合不合适,是否沾了“荤”,但从事件本身而言,我觉得还是挺成功的。要噱头有噱头,要创意有创意,网红概念应用的炉火纯青,必然少不了刷一波流量。
跨界有反差
这个网红咖啡馆的流量,来自于哪里?
来自于“反差”。
寺庙,在我们的印象里面,是佛家圣地,是吃斋念佛的师傅,在路上看到他们都是不忍心去打扰他们的清净。
就算有营销,第一印象也是:卖茶。
但寺庙一反常规,开始卖起了咖啡,还结合了佛家的元素给店面和咖啡命名,让咖啡的味道也充满着佛家的香气。
目前最出圈的就是杭州永福寺的:慈杯咖啡。
而慈杯正好是谐音慈悲,而佛家里慈悲讲的是,“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”,刚好是和咖啡的苦相呼应,也让年轻人跟佛教亲近了一步,同时,体现出佛家的包容性。
事实证明,这次跨界的反差十分成功,吸引了非常多的年轻人前去打卡分享,快速的形成裂变影响。
只要你在小红书上搜索“寺庙咖啡”、“慈杯咖啡”、“和尚卖咖啡”等标签,会出现非常多花式打卡的内容,只要发布类似内容点赞少则几百,多则大几千。
最火的时候,原料供不应求,连寺庙里的师傅都在劝媒体不要跟进报道,让顾客随缘来打卡。
这次寺庙卖咖啡,就是颠覆了消费者的想象力。
因为在消费者的观念里,咖啡师的日常打扮都会是语言上夹杂着中英文,打扮上非常潮流的年轻人,而在这里,你没来之前,脑海里面会想象一个穿着袈裟长袍、带有浓厚古风的僧人给你做咖啡。
这一来,消费者的期待和冲动就上来了。
喝的是一种心境
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,更打动人心。
来寺庙的人,多数都是被寺庙的清净吸引,听着风穿过树的沙沙声,走在无人的古道上,真的是一个绝佳的体验,如果这时手中还能有一杯咖啡提神,就更舒服了。
而永福寺里的慈杯咖啡不止满足了提供咖啡,还把佛家的元素和很多年轻人喜欢的玩法结合在一起。
我们常说的拿铁、美式这些在这里都有着专属的称呼和寓意,我给大家看几个来感受一下。
【涤烦】-美式
涤尽生活烦恼,忘却世间纷扰,饮苦思甜,用心感恩遇到的每一件事,每一个人。
【墨白】-焦糖玛奇朵
沉墨满纸,一笑若白。看多世间纷繁,不如一纸墨白。干净、洒脱。
【停雪】-拿铁
“其为心,甘冒霜而停雪”。初心可贵,愿您历经世间洗礼,不改初衷,出走半生,归来任是少年。
【欢喜】-摩卡
世间难得不外乎欢喜心,用欢喜心做事,无不成就。此杯愿君少忧愁,日日多欢喜。
我感觉这喝的可不是咖啡,而是对我疲惫心灵的抚慰啊!!
还有年轻人特别喜欢玩的“盲盒”,刮彩票,这里也给你满足了。
比如这里把盲盒称为“随缘”,简单来说,就是抽到什么喝什么,也特别符合去寺庙祈求抽签的体验,会让消费者更加期待自己会抽到什么,去相信这种玄学的体验。
另一个,是茶饮品牌最不能错过的玩法,那一定是出限定款。
就像今年的兔年限定款,加入了类似刮彩票环节,去揭开杯套上设置的拉环,收获福字背后的祝福,满足了消费者新年来到寺庙祈福的心愿。
你看,这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社交货币,不管是盲盒抽到什么,还是抢到的限定款,都会瞬间激发消费者拍照发朋友圈的冲动,自发给你宣传。
这种贴合寺庙场景的玩法, 既打破了过去游客去寺庙烧香拜佛,祈求的传统行为,还用了更能贴合年轻人的方式,拉近了佛教和年轻人之间的距离,这一招,实在是高。
流量,其实不难
这次寺庙卖咖啡,不只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事件,还在告诉我们一件事,那就是:流量,其实不难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在这个时代我们也可以做到。
1.老产品需要一个新噱头。有几个中国人能品出咖啡之间的区别?但是他们能一眼就辨认出咖啡背后的噱头。这个慈杯,利用极具冲突性的跨界整合,给了高度同质化的咖啡,一个被人关注的理由。
2.比产品更重要的是体验。谁没喝过咖啡?都喝过,但都没有在安安静静的寺庙里喝过。这不就像迪士尼乐园给游客营造的沉浸式童话体验是一样的么?尽管都知道是假的,但还是喜欢。
3.最便宜的流量叫分享。你为别人设计出想要和别人展示的欲望,他们自然会为你分享。而这些分享点的根来自于上两条的设计,这些分享点的精髓来自于“意料之外”。
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,如何竞争?向营销要机会!
慈杯咖啡,卖的不是咖啡,卖的是年轻人去寺庙喝咖啡的新体验。
在这个多元世界,只要脑洞够大,创意够牛,往往也最容易颠覆这个世界。如果你还在固有思维里徘徊,那么,随时都可能被别人革了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