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货可居坐地涨价,这是一个万物皆可“炒”的时代。
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,李宁、安踏涨疯了,原价1499元卖48889元。
最近,H&M、耐克、阿迪达斯等辱华品牌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激怒了无数中国人的怒火。民众自觉抵制,以实际行动表达朴素的爱国情怀,转而支持国产的李宁和安踏。
清明小长假,李宁、安踏等国货品牌门店人流量大增,甚至需要排队进。
然而,进店后你会发现,很多爆款不是断码就是压根没货。线下没货就算了,细心的网友却发现,线上价格“突然暴涨”。
真邪(鞋)门,李宁已高攀不起
以李宁旗下的两大旗舰系列:驭帅和韦德之道为例,在得物APP上,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,参考发售价仅为1499元,目前售价竟高达48889元,涨幅达31倍。而韦德之道7 wow7 The Moment超越限量款,41.5码最高售价为29999元,相比发售价1699元涨了近17倍。
此外,参考价为499元的安踏哆啦A梦联名休闲板鞋白黑款,目前炒价达4599元,涨了8倍多。
究其原因,在你还高喊“支持国货”的时候,鞋贩子们早就闻风而动,投机者们兴风作浪,人为哄抬价格,造成供需关系不平衡,绑架着“国货”的名义开始了炒作。
原先连“鞋贩子”都看不上的国产球鞋,自然水涨船高,“身价”暴涨。
“再涨可能我们连国产都买不起了,救救打工人吧!”这样的感叹频繁出现在社交网络上:“真邪(鞋)门,李宁已高攀不起!”
李宁再一次火了,不过谁都没想到是这种方式,真是印证了这句广告语:Anything is possible!
4月6日,得物官方微博发布情况说明:
除网传三款球鞋,得物同时对全平台商品进行核查,另发现20款球鞋存在卖家所标价格波动较大的问题,对这些球鞋都做了下架处理,并对3名涉嫌恶意影响商品标价波动的卖家采取封禁措施。
“炒鞋”不是什么新鲜事,究其本质,就是倒买倒卖的资本游戏。和炒房、炒黄金、炒虚拟币等没有什么区别,鞋子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而已,背后都是资本的狂欢。
从产品发布、营销、炒作、鉴定、囤货、转售,其中暗藏着一条利益规模庞大的球鞋经济产业链条,大批二手球鞋平台和炒鞋机构从中分得惊人的利益。
炒鞋产业链,谁是受益者?
炒鞋风气兴起于联名跨界合作,可以追溯到2015年前后。
随着时尚联名款球鞋的兴起,以及对明星的追捧,球鞋在年轻人群体中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,联名文化迅速催化了炒球经济的崛起。
品牌方在发售联名鞋时,“限量”发布是重点。他们并不是按照自己的生产能力去生产,而是控制产量,通过限量吊足了真正球迷的胃口。
首先联合一些时尚界的火热的潮流明星,以联名、限量,量身定制等概念宣传产品的独特性,限量发布,赋予产品高度的附加值,唤起了粉丝的需求。
“限量”销售是核心。
官方在发售这种限量的联名球鞋时,往往只会通过自己最核心的渠道进行出售,比如指定的线下专卖店或者线上官网。通过抽签摇号、资格筛查、线上预约、线下通宵排队等饥饿营销方式,制造出供不应求,销售火爆的热烈场面。
任凭你市场再火爆,他也只供应这么多,让市场已经被挑高的热情永远高涨,产品就能永远受追捧。
尽管这些限量、联名款的鞋子比普通球鞋要贵上几倍、甚至几十倍,但只要数量足够稀少,就能成功勾起年轻人的收藏欲望和购买欲望。
同时,品牌厂商源源不断地赋能品牌更多价值意义、更多精神符号和标签,比如:独特、自我、潮流、个性、社交形象。
一波操作下来,品牌商大获全胜,不仅完美提升了品牌的形象和内涵,增加了收入,还保持了高度的流量号召力。
如果说限量、联名、摇号这些都算是企业正常的市场营销手段,那么将炒鞋进一步推向深渊、一手打造出“投机游戏”的,是中间商们。
只要有名牌的新款球鞋发售,就有“黄牛”们混迹于各大门店门口。很多人不惜彻夜排队,将新款抢购一空,到手后直接加价转卖到市场上,“鞋贩子”和店员勾结囤积货源的新闻频繁出现在媒体上。
但他们只能算是“小散户”,炒鞋产业链上有还有一群专业的团队“坐庄”。
上游的庄家手握足够现金大量球鞋,底下有多级代理商,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。坐庄者可以多地囤货操纵整个市场,可以随心所欲地拉高行情,市场价慢慢就是他们说了算,稳赚不赔。
据第一财经报道,在AJ一款联名款球鞋发售前一天,一位东北庄家专程包机到昆明“作战”。以每人200元的价格雇了50人,排队24小时。昆明仅有的26双限量鞋,他一人便拿下了21双。
之后,这款鞋从发售价的1299元炒到了5600元。刨去雇佣费、飞机票等,这位庄家一天就大赚了7万元。
随着互联网兴起,大量二手鞋交易平台和炒鞋机构也犹如雨后春笋般一夜间遍地皆是。
美国有StockX、GOAT、Flight Club,中国的得物APP、Nice、斗牛、有货、识货、切克、95分球鞋、盯潮等球鞋转卖平台,近年来的估值都一路飞涨,正在或已经成为独角兽。
▲美国淘鞋网站Stock X的最高转卖价:
约合人民币992932元
互联网平台打着“真假鉴定”等旗号,在炒鞋问题上借机推波助澜,从中收取高额鉴定费、管理费。
二手鞋交易平台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球鞋证券的交易所,通过寄存闪购功能,降低交易门槛,提高交易效率,做大交易量。
散户现金不够?小贷公司马上接入交易平台,做起了信贷服务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轮收割来自假鞋商。
由于球鞋本身的制作工艺需求并不高,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,暴利驱动之下,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假货行业。“鞋都”莆田早已声名大噪,所制造的高仿假鞋足已能以假乱真。
假鞋的渗透,也让本就鱼龙混杂的球鞋市场风险水涨船高。
从源头的品牌商,到中间的鞋贩子(散户和庄家),再到转卖交易平台,再到假货商,分工明确,每个人都为赚钱而来。
黄牛、庄家以及大量二手鞋交易平台和炒鞋机构一层层将“鞋”的热度推向高潮。
谁是被收割的韭菜?
很多人肯定想不明白,炒房、炒股、炒币还能理解,鞋子这东西,究竟有啥好炒的?工业流水线上东西,严重偏离其价值,谁会如此“钱多人傻”?
答案自然是哪些第一批入坑的年轻球鞋爱好者。他们大多是大学生,对篮球、球鞋感兴趣,因为喜欢买鞋而逐渐关注到炒鞋。
他们的初心也很单纯,直接奔着“追星”而去,“偶像”都穿上了某一个型号的鞋子,自己当然也应该有一双。
由于品牌商限量,大家只得参与品牌厂商的抽签发售,有人运气好,中签了这款限量球鞋。有人没抢购又特别想要,只得通过各种渠道加价购买。
这一来二去,差价就出来了,手握球鞋的人一倒手就能赚几大百。这个时候,单纯的球鞋爱好者就不再单纯了,他们专门干起了炒鞋的生意。
随着二手球鞋的交易量越来越大,小鱼小虾逐渐变成大鱼大鳄,庄家自然就出现了,球鞋交易的平台也应运而生。
庄家暗箱操作,稳坐钓鱼台,平台提供各种收费服务,联起手来对新入坑的散户新买家双向收割。
▲续约发布会上的李宁和韦德
那些贪婪的散户学生,也是自己情愿入坑,主动被套,心甘情愿被割韭菜。炒鞋的直接推手和受害者,都是他们。一旦泡沫破灭,这些学生小散户们将第一个血本无归。
而那些新晋的真正球鞋爱好者们,主要是90后甚至是95后,大多是在大专院校在读的学生或者刚刚步入社会职场的新人,有的甚至是初高中生,收入普遍有限。
喜欢,热爱和欣赏本身就是无价,自己感觉到快乐,感觉到自我满足,可能就是买鞋最大的价值。
但是用高价甚至几倍高价购买,疯狂囤货,不知道他们是否认真思考过:自己真的理解了这些球鞋的内涵和理念了吗?自己的能力和背后的家庭能否承受得住如此“天价”的开支?
真正用来买鞋的钱,要么是父母的血汗钱,要么是借助平台分期、贷款等金融杠杆,通过透支信用卡花呗网贷等途径筹钱。
收入有限,偿还能力也有限,最后埋单的,多是背后辛苦操劳的父母。「大学生刷爆花呗信用卡炒鞋欠下几十万」、「90后炒鞋负债1000万」、「高利贷上门,炒鞋大学生榨干父母血汗钱」…各种耸人听闻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,相似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。
市场经济的刺激使底层群众对暴富产生了期望和憧憬,当一件“产品”与金钱挂钩,它就不再是“产品”,而是大家对它的期望,期望多高,价格就能有多高。
商品与人“期货化”,本质上就是击鼓传花的“割韭菜”游戏,千变万化的是炒作对象,永久不变的是人性的贪婪。不管是炒作实物还是虚构的概念,甚至炒网红蹭流量,其本质都是一样的。
写在最后
无论是被“暴富神话”忽悠入场的散户,还是头脑发热追逐所谓“稀缺资源”的普通消费者,最终都逃不脱被收割的命运。
鞋是用来穿的,不是用来炒的,同理可证,酒是用来喝的,房子也是用来住的,都不是用来炒的。
事件的性质是清楚的,情节也是清晰的,参与主体也是明明白白的,但是发酵这么久,市场监管部门为什么还没有出手是我疑惑的。
一双鞋都能炒那么贵,你还觉得茅台贵吗?